聚焦核心素养 研磨课堂教学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
中卫市第三小学 韩丽丽
摘要:基于互联网+教育落实核心素养课堂,“立足课堂教学、有效运用信息手段、助推创新素养教育”寻找学科核心素养课堂生长点。学科素养是一种学科气质,是一门学科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品质的融合。任何一门学科的目标定位和教学活动都要从素养的高度来进行价值引领,思维启迪和品格塑造。它是一种教学高度,也是一种育人价值学科核心素养的追求和落脚点,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途径、条件和载体以及怎样寻找学科核心素养的生长点。体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首先要关注原生态的问题,实施原生态的教学。要让学生直面原生态的问题和文本本身,从而有更多自己原生态的思维介入。我们的课堂设计会更加关注学生的参与、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信息技术与课堂内容的深度融合、关注课堂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在课例研讨环节中,做课教师和听课教师结合自己对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观察和记录,做了经验交流和研讨,一致认为做课教师教师关注细节,重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教学活动设计新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教会学生思考,以活动为载体,以生活和游戏为情景,关注知识的真实生成,有效落实基于小学英语学科素养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语言能力 文化品格 思维品质 学习能力
一、前言
(一)什么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语言能力就是用语言做事的能力,涉及语言知识、语言意识和语感、语言技能、交际策略等等;文化意识重点在于理解各国文化内涵,能理解并尊重文化差异。思维品质是思考辨析能力,包括分析、推理、判断、理性表达、用英语进行多元思维等活动。学习能力主要包括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交际策略和情感策略。
(二)选题背景
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要求把探讨与创建学生核心素养体制作为课改的核心环节。并充分要求学生应当具备适应终身发展的品质与能力,同时要求各个学科都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在2015年4月全国校长峰会论坛上,龚亚夫老师结合自己数十年来的英语教育工作经验,围绕“核心素养培养”这一主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核心素养是学生必备的品格和能力。《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就提出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等基本理念,这些都与英语教学的核心素养相契合,结合小学生的实际差异,要将这些理念贯穿进现在的教学活动中,小学英语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结合每个课程的目标,对现有单一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变革。
(三)研究意义
教学方式变革是现在教育大环境下的必然,现在教育呼吁改革,尤其是课堂改革,改变原有的应试教育模式,真正将教育的意义体现出来。我们每一个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进来,这将极大的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提升教师的课堂效果,提高教师本身的核心竞争力。
1.提高学生语言能力,语言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交流,学生能够将学习的知识进行整合并且输出,能极好的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2. 形成优秀的文化品格,各地文化差异不同,为人处事、接待事物的方式就会有所差异,所以在小学阶段,多介绍国外文化,扩宽学生的眼界,更加有利于学生对一门语言的理解。
3. 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每个国家的历史、社会、秩序、人文关系都是不一样的,这样直接决定每个国家的思维方式不一样,学生多接触外国思维,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一门语言。
4.培养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方式的培养远远比死学知识来的重要,提高学习能力,学生可以利用空闲时间进行更进一步的学习,这些可能会比学校学习的知识更加实用。优秀的学习成绩应该是良好的核心素养培养下的产品,而不是应试教育枷锁下痛苦的产物。
那么我们就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这些理念贯穿到现在的教学中,并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和提高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断培养小学生学习英语的核心素养。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二、培养小学英语核心素养的方向及方法
(一)尊重语言的双向性,鼓励学生进行交流,运用情景创设教学法,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在小学英语新课标中明确,强调对学生听、说、读、写四方面的培养。但是目前体制下的英语教学强调了听与写,而忽略了对口语的培养,学生对于口语交际的意识也很薄弱。殊不知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已经进行了一个梳理和整合,这是对于语言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语言的交际能力是在不断的运用过程中提高的,仅仅靠老师课堂上的互动是不够的,家庭、社会等环境也是很关键的。
语言能力是指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语言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通过主动的积累、课堂的梳理和整合,达到对语言的建构和运用。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根据教材进行单元统整与内容整合,也就是围绕核心,设计任务;围绕目标,逐步递进;围绕话题,整合内容。
在教学I’ll be home at seven o’clock一课,开课时出示一个关于上班和回家时间的小诗,并且在听到时间时拍手,训练学生的听力和专注力。激发旧知,灵活运用新旧知识,自由表达时间,为了更加真实地创设情景并延续情境,使情境连贯,学生在观看活动一和活动二这个文本动画情景,学生自主选择提问角度,利用Where? What? Who? How?等句型来提问。不管最终描述的正确与否这都有利于发展他们的思维和语言能力,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及通过实物钟表练习一刻钟的表达法都围绕着这个情境展开。在教学中我利用教学的相关图片或多媒体资源等创设真实语言情境贯穿整个英语课堂教学,不仅使学习过程真实而有效,能极好的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奖励学生关于时间的名言,再次升华本课主题,并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语言来源于生活,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学生可以通过生活经验,积极主动学习和运用新知。同时学生懂得了怎样把所学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将文化熏陶融入课堂教学,将跨文化意识融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拓展延伸,培养文化品格。
每一种语言的形成都跟这个国家的文化、经济发展水平、人文历史有关,语言与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传播依靠语言。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外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了解国外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理解知识点,以及提高学生的阅读与交际能力。小学生对国外文化的了解很大程度来源于老师的教学,而且这些知识在课本上呈现的较少,这就很容易造成忽略文化的现状。
文化品格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知,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包括知识、观念、态度和行为的品质。英语新课标指出,英语教学应有利于学生理解外国文化,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意识的培养是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要培养学生优秀的文化品格,就要了解各国文化差异,所以在小学阶段,多介绍西方国家的文化,拓宽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对一门语言的掌握。外研版教材中的几个英国孩子Amy, Sam早上九点上课,九点之前在学校操场上自由玩耍活动,而且放学后更多的是综合实践作业,这些知识由于贴近生活,学生有很浓厚的兴趣,对此进行适当的补充扩展,能很好的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国外文化。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维品质的培养
汉语与英语在表达方式、思维方式上是有很大差异的。最直观的一个反映就是句子的基本构造不同,汉语一般从人的角度出发,而英语的出发角度一般比较客观。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习惯还没有完全形成,学生会用定向思维去学习知识点,这都会影响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交流能力。
思维品质,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没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就不会有良好的素质,更谈不上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优秀的思维品质来源于教师每一堂课对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视和熏陶。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激发其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信心。英语新教材中蕴含着知识性、思想性、教育性很强的内容,我们要善于发掘这些素材,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结合学生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维品质的培养,让他们的思维具有独创性与批判性。
以大明起床和上学时间为切入点,并以发散的问题“What will you say to Daming?”来提问?得到的答案是“Don’t be late for school./Please get up early./Go to school on time.”活动二学习后教师马上提出“Why do they call Mr Smart again and again?What will you do on your parents’birthday?”鼓励学生大胆思考,说出自己的见解,因为是Mr Smart的生日,所以他的家人一次又一次的给他打电话,这时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交流父母生日时做些什么,在Funny time中学生随机选择活动和时间自由发言,如两点钟起床,十点到校等,课堂氛围达到高潮,课堂生成,语言输出,水到渠成。在这个环节中既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又提升了学生的独创性思维品质,活动真实有效,符合思维逻辑。这时就把三个目标融合成了一个教学任务,学生内心世界的东西、生活的东西、品格的东西,行为的东西全都融合到了语言教学的课堂中,这才是真正素养的培养。
(四)因材施教的原则,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中国传统教育更多的偏向老师的“教”,学生的学习无形之中就处于被动地位了。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中心都应该是学生,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是课堂主人的愿想就难以实现。
学习能力是指主动学习、积极调适、自我提升的意识、品质和潜能,对实现英语学习目标、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至关重要。主动学习能力是让学生终身受用的能力,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和发现,使学生学会分析和判断,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帮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它能增进学生的感情,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学生已掌握理解新知的基础上,就让他们四人一组自由分角色,带头饰分角色配音表演,欣赏不同工作的工作时间,了解各行各业的辛苦和责任,情感升华,进行德育的无痕渗透,并在结束本课的教学时教师抛出话题” Do you want to know Ms Han’s day?”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What time do you …?”顺势而导,设置真实有效的情景――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作息时间,并在文本支架下写自己的一天,让学生在与课外学习的拓展活动实践中理解和学习知识,提高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在课堂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英语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它是一种习惯的养成,因此,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方式方法,为学生英语素养的提高提供条件,为学生创造出有意义的学习经历,做到“教书”的同时更加要注重“育人”, 为学生的终身幸福践行。因此,我们小学英语教师应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紧紧围绕语言表达技能,紧扣英语交际性特征,让学生在会听、敢说、能读、可写的过程中丰富认知感知,在实践运用中提升学科综合素养;教学过程中,密切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实地检验出哪些培养小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方法是最科学最有效的。
参考文献:
[1][英]杰罗姆.布鲁纳,《教育过程》[M]上海人民出版社
[2]陈琳,《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493号 宁ICP备16000125号